上海一月份平均气温

嘉定定制西装的地方-嘉定西装定做去哪里呀

上海一月平均温度是?3℃ ~ 9℃?。

白天平均 9℃ ,建议穿套装、夹衣、风衣、休闲装、夹克衫、西装、薄毛衣等保暖衣服。 夜间平均 3℃ ,建议穿风衣、大衣、夹大衣、外套、毛衣、毛套装、西装、防寒服等保暖衣服。

上海一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 浦东(10℃ ) 、闵行(9℃)、宝山(9℃)、嘉定(9℃)。

上海一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城市是 崇明(1℃) 、徐汇(2℃)、静安(2℃)、杨浦(2℃?)。

1月上旬上海平均气温将较常年偏高。5日迎来“小寒”节气,但气温不降反升,最高气温14℃。6日受弱冷空气影响,气温短暂回落,但升温的总趋势不变。

上海天气最冷多少度?

上海历史最低气温-12.1,还是光绪年间。1977年1月31日最低气温为-10.1,为解放以来最低。目前上海的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3度左右,极端最低气温零下6度。

一般最低零下五度左右。地理位置:上海位于东经120 52和122 12之间,北纬30 40和31 53之间。

谁能告诉我一些上海的方言?

连裆:两人或多人合伙设骗讲作“连档”,台伙者讲作“连裆码子”。同义来源与中国的服制有关。汉语有“上衣下裳”之说,下衣的“裳”又有裙、裤等区分,裤子的拼缝又讲作“裆”。一些欢喜摆老资格的人常以“我在做工作时侬还在穿开裆裤呢”,现在“开裆裤”就是一种为小孩大小便方便而设计的仅裤腰间相连,而裤裆分开的童裤。古人就把合伙干见不得人的事的团伙讲作“裤子党(裆)”。近代以后,上诲人又把合伙行骗者叫作“连裆”,即不法分子联手作案的意思,合伙者被叫作“连裆码子”。

骂山门:无端或无理的漫骂。如“侬平白无故骂啥山门”。山门即庙门,因庙多建于山上而得名:如杜甫《三川观水涨》诗:“乘陵破山门。”<注>:“土门山也,山有二土门,故曰‘山门’:”白居易《寄天竺师》诗:“一山门作两山门。”又如<宋史·真宗纪>:“法驾临山门,黄云覆荤道。”寺庙是佛教圣地,内居者均为佛教弟子,是洁身自好、与世无争之人,到庙门口骂人者,必定是无端寻衅,也必然会招报应。又作“骂三门”。按<伽蓝七堂制>规定,佛寺正门共设三扇门,正大门为“法门”,两侧对称为“相门”,合称为“二门”,故“三门”也成为佛寺之代词。此说亦通。

饭泡粥:①即泡饭。将冷饭回炉重新煮成粥:②形容和比喻讲话罗嗦、不断重讲某件事,令人讨厌。在煮泡饭时,煮沸的粥不断发出“笃笃”的响声。沪语形容话多者常讲:“格人闲话多得勿得了.笃笃笃笃讲勿停格”,故以“饭泡粥”喻话多。另一种释法以为,沪语中“饭”与“烦”,“粥”与“捉”(即无理缠着某件事而纠缠不清之义,又写成“作”)谐音,“饭泡粥“即既烦又捉的意思:如“某人讨厌得很、简直就是一个“饭泡粥”。

枪势:义近运气、机会等。是从球类游戏中chance引申出来的词。落弹既是一种高尚游艺,也常被用作,因为chance之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胜负。因此chance也常用以比作某人近日的运气和机会。如“格人现在枪势足来”。即指某人近日抓住了机会,运气不错。如不求进取,而只等上帝给以机会者,也可讲作“混枪势”。

小鬼(头) :鬼音读举。词性较活,视语言的具体环境而定,朋友同辈之间使用多用于表示对对方的不满或愤怒,如“这小鬼竟敢坏我的事,我一定会给他颜色看”;长辈称小辈,则多含亲昵的感情,如“格小鬼到啥地方去了,吃饭辰光到了还勿晓得回来”;熟人之间称小鬼(头)又多调侃、亲热的口吻,如“侬只小鬼最近是勿是发财了,长久没到我处来了”。

毛毛雨:即如牛毛那样细小的雨。俗指微不足道,小意思。

七搭八搭:义同“胡搅蛮缠”。多指不明真相而胡说八道。也可称“黑七八搭”。

触霉头:指碰到不顺心的事而倒运,义同倒霉。

翘辫子:意同畜生或人。本世纪初上海出现电车,有轨电车上有一电辫(无轨电车为两根)与电线相通,用来接通电源。电车行驶时,如偏离行驶路线或紧急刹车等原因,辫子可能脱落电线而上翘。这样,电车因电源中断而不能行驶,需重新拉好辫子才能行驶,故有是语。

捏鼻头做梦:义同“白日做梦”。因为鼻子被捏是无法呼吸的,也就没法睡觉,做梦也就是不可能了,故沪语就有“捏鼻头做梦-想也不要想的”之说。

衰惰:音近“筛惰”,疲乏、劳累、吃力。衰原义为弱、小,古文中又读杀。《川沙县志》:“疲乏谓之衰惰。”《嘉定县续志》:“俗言劳顿或慰劳人俱曰衰颓。”今沪语口语中仍有该词读音,而文字一般以谐音词代替。

扎台型:争面子,出风头,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。台型原指表演艺术中的舞台形象或造型,是戏剧表演成败的重要因素。但是,台型的好坏最终是以观众对戏以及演员的表演的评价而决定的。旧时艺人为突出和抬高自己的形象,设法压低他人来提高自己称之为“扎台型”。更有甚者,个别演员还出资收买观众为自己捧场,又怂恿观众对其对手喝倒彩,也讲作“扎台型”。

煞根:俗语从“煞渴”派生而来,喻极度的满足。近几十年该词多用于比喻到极点,如市场上商品标价极度的最低价讲作“煞根价”。牌类游戏中5张相连的牌色讲作“顺子”,“顺子”中以“10JQKA”最大,于是讲作“煞根顺子”。

毛估估:初步的、粗略的估计或估算。该俗语盛传于1987年至1992年间,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俗语之一。沪语中“毛”含有初级的、初步的、粗略的之义,如半成品称之为“毛胚”,未扣除全部成本的盈利为“毛利”,非净重称之“毛重”等,“毛估估”即初步的、粗略的估算。

上腔:又作“上枪”、“上腔势”等。现代上海方言中喻故意对他人进行挑斗、挑衅的行为,意同“找茬”。

活络:指非固定铆接而可以折卸重新组合或可以随意调节。如固定口径的扳螺帽的扳头讲作“呆扳头”,而可以调节口径的扳头讲作“活络扳头”指人机敏灵活,能随机应变。

笃定:喻牢靠而有把握,也讲作“笃定泰山”。相传,吴县造桥名将徐明怀在筑一石拱桥时,恰知县路过,知县认为该桥筑得不好,可能会倒塌。三个月后,知县派人实地察看,察看者看见许多人在桥上休息,就问:“这桥有危险吗?”人们回答讲:“徐明怀是造桥大匠,他造的桥墩笃直,石拱定位牢靠,叫做‘笃定’。”从此“笃定”成为江南俗语,为加强语气,也讲作笃笃定定。

革履:对年轻而又带新派者的称谓。盛行于民国初至50年代,在解放前拍摄的描写上海生活的**中经常可听到此词,一般前置姓。中国有以服饰作称谓的习惯。近代以后,外国的西服、皮鞋逐渐流传入上海,影响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。尤其到了清末,留学生回国的人数日益增加,他们常着西装、皮鞋,于是被人们叫做“佯装革履”。约民国后,“革履”成为称谓的代词,指新潮的青年。解放后提倡简朴生活,“革履”一词的使用减少,现在仍有少量使用,常带有亲热和开玩笑的意思。

抖豁:胆小经不起大场面的样子,多用以形容既想买某东西,又舍不得花钱而犹豫不决。在旧沪语中,将过去谨慎而显得胆小怕事的样子讲作“抖抖豁豁”。80年到后,由于物价上涨速度很快,有些商品在较段时期内发生变化,购物者无法理解和适应物价的变化,购物时常出现犹豫不决而抖抖豁豁的样子,他人就会催问:“侬抖抖豁豁的啥,要买快买。”后“抖抖豁豁”被省为“抖豁”。

一枪头:落弹、康乐球等游戏术语。指球艺高超可以不轮换击球而一次连续将球全部击入洞中。根据这类球的游戏规则,击球者在击进一球后可以继续击球,反之,则须由对方击球。击球用的棒称之“枪棒”,也省称为“枪”。故有是语。有时也讲作“一枪光”。俗语指艺高者可以一下子完成某动作或任务。俗语指一掷定胜负。参加者将所有赌资集中起来,以一次性决定输赢。

轧三胡:又作“轧讪”、“轧讪胡”。闲聊。词义来源释法不一。据王韬《瀛儒杂志》中说,清同光年间,胡镛(雪岩)是上海最出名的买办,胡公寿是上海最出名的画家,胡宝玉是上海最出名的。同时,这三人是上海最有钱的名人,遂被合称“海上三胡”。“三胡”也是当时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对象,于是沪人称议论,闲聊为“轧三胡”也有人认为沪语称“拉琴”为“轧琴”,传统乐器中有二胡、单弦、四弦,而没有“三弦”(北方乐器中有三弦),于是人们把不入调门的闲聊讲作“轧三沪”。还有一说认为,“三”是“讪”之讹。沪语中把搭腔讲作“搭讪”,如《海上花列传》:“一顿搭讪,直搭讪到搬上晚餐始罢。”而“胡”又有“胡调”之义,于是讲作“轧三胡”。

卖相:商品、物件等的外观。如“这种东西卖相好来兮,里向是一太糊涂”。指人的外貌。如“你的女儿卖相介好,人又端庄,还怕寻勿到好人家”。词义直接来源文字。就是的相貌是供出卖的,于是像商品一样被叫做“卖相”。就是“卖相”用于指人的外貌时多指非正派的女子,现已广泛用以指任何人的外貌。

来三:能干、精明、可行,词义出处无定说,一说以为写作“来山”。旧时许多庙宇建在山上,来到山上敬香的人越多,则菩萨越灵,同时也意味着庙中僧人有本事。而据清人住《吴下谚联》中讲:明末有一位考官在江南主持考试,派人四处放风说,考生只要交付白银三百两,就保证能录取秀才,并说不另开具收据,进考场就知真假。交付三百两的考生进考场后被安排到“来字三号”的考棚里,凡在“来字三号”靠栅的考生也全部考中了秀才。该事传出后,吴语即以“来三”喻可行。但封建社会的考试制度是十分严格的,像这样的公开舞弊似乎不可能。故“来三”可能是“襕衫”之讹。襕衫是一种上衣下裙相连的服装,古代规定为士大夫以上者的常服。到了明清时期,又规定襕衫为秀才、举人的公服,同时又规定需用蓝布制作,于是也被叫做“蓝衫”。在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中国封建社会中,考试是走上仕途的最基本方法,小地方的秀才已是有名望的人,举人的地位就更高了。襕山或蓝衫是读书人穿的服装,于是“襕衫”也成为精明、能干者的代词,并沿用至今。后人不知“襕衫”出典而讹作“来三”。

刮讪:多用于指犯罪团伙案情暴露、个人阴私被人察觉等。《辞源》、《次还》等权威性工具书中把“讪”释为讥笑、勉强装笑等,又释“搭讪”为“因不好意思而找话谈”,“藉机交谈”等。而实际上沪语中“搭讪”除了含有上述意义外,还有应酬、闲聊的意义。那些面孔长相难看,一看就像作了亏心事的人也被讲作“刮讪面孔”。由于“刮讪”一词使用面太广,后来又派生出“惯讪”等词,词义与“刮讪”同。

吃生活:指家长对小孩,长者对小辈,强者对弱者施以暴力。在沪语中“生活”多指工作,劳作、活计,而干活一般需有工具(沪语讲作“家私”),“吃生活”就是用工具敲打对方,故该俗语有常讲作“吃家私”。如“侬再不听话,当心吃生活”。也指工作中不小心,被工具砸痛或打伤。如“我自己不当心吃了记生活”。

吃香:受欢迎,意与“吃价”同。据《宋朝事实类苑》记:北宋中期后,宫廷编制庞大,冗员激增,那些在京城中候补待放的官员有一个叫“三班院”的机构负责安排和分配。候补官员为争取早日放官,就以“香钱”的名义向三班院官员贿赂(今沪语也把以送礼之法求人帮忙讲作“烧香”),于是,三班院官吏“香钱”之收入远超过年俸的收入。另外供听众有一个叫“牧司”的机构专门负责宫廷的生活垃圾处理,宫廷中人食不厌精,他们的排泄物是上佳的农肥,也能卖好价钱。当时社会上有“众牧司吃粪,三班院吃香”的传言,于是“吃香”被借喻令人羡慕的职业。以后词义扩大,喻令人羡慕的职业及受人欢迎的商品等。

以前人们剪辫子的原因

1、剪辫子的原因

一、剪辫成了革命的一个标志,成为辛亥革命落到实处的主要成果之一。

二、个人的因素包括,一是不方便,一是确实难看招到别人耻笑,还有一个是不卫生。

三、潜在的因素,就是他们不满满族的统治,因为这个辫子是满族强迫留的。

2、这些原因的背后,其实是大势所趋。整个中国在1840年以后,中国自从南京条约之后,中国跟国际社会的关系就进入了一个条约关系,就是国际法所确定的一个条约关系。中国原来是自给自足的,一个封闭的、单一的天下,但是从鸦片战争之后,我们逐渐地融入到世界体系当中,特别是经过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,士大夫阶层推动变法,在内外的压力下面,中国面临着改变,要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。

即使想不变也挡不住,这就是大势。因为出现了留学生,派出使节,与国际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。在这种接触当中,就会发现辫子是一个累赘,它有多种负面的影响,不光是汉人受满人统治的一个耻辱标记,还是一个政治上的民族不平等,体育和军事的训练都有带来麻烦的东西。而且男人留这么长的辫子,很不卫生,不可能每天都洗头的,里面长虱子的,很脏。这都跟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,不光跟大的政治生活方式,跟私人生活方式也照样发生冲突,所以辫子不能不剪。

我想问,导致我们汉族文化泯灭的根源是在那个朝代啊?

对于某“热心网友”笑而不语……

首先,我想说,这些仅仅代表我个人的想法。我觉得有些网友回答的都是类似于教科书上千篇一律的板的,杯具= =不对,应该是教科书的杯具= =

你分析是清朝,我赞同的。某网友说什么“不是满清不是任何人”“不是汉文化泯灭使我们不想要”完全是瞎说!还好不是所有汉人都这么想的,不然汉族完了!导致汉族文化泯灭的根源是清朝。元朝也有一些打压汉文化,但是好在有了后来的明朝。所以主要在于清朝。清朝统治者实行的“剃发易服”。当时是1644年实行了一次,很多汉人反抗,满清的统治者就说神马不强行,凭自愿。可是事实证明,完全是骗人的。1645年,多尔衮又发布“剃发令”,是强制的!那个时候可以说是“留发不留头,留头不留发。”后来又进行屠城,手段极其残忍。“扬州十日”“嘉定三屠”“江阴八十一日”……多少惨剧啊……记得一首据说是江阴的女子写的诗,“尸山白骨满疆场,万孤城未肯降。寄语路人休掩鼻,活人不及人香。”多少热爱民族的人牺牲了,可是还是有很多满清走狗活了下来。虽然后来有“十从十不从”,可是男的服装都完全改了,女性的还留的下来吗?而且我认为我们的汉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,缺了一环,整个体系都会断掉。汉服承载了很多文化,而当汉服被迫消失在屠刀之下,相应的,汉文化也会消失很多。服装都没了,何谈更深层次的文化?!但是还是有很多英雄的,例如郑成功,史可法,阎应元。悲哀的是现在有的历史教科书上甚至都不把郑成功成为“民族英雄”。还有当朝的为了所谓“民族团结”而刻意掩盖不讲的一些历史事实。其实我认为这样达不到真正团结的效果的。我们必须正视历史,仇恨可以忘记,而血淋淋的历史不能忘!我没有破坏民族团结,真没有!(我知道有的人又会讲什么我破坏民族团结的……)

真要讲起来,还有很多很多……一时半会讲不完……

但是绝对不是我们自己不要的,是某些别有居心的人!感觉有些人被洗脑了,所以不知道。对于汉文化现在的样子,真的觉得好悲哀。

不过好在还是有觉醒的人。汉文化现在也可以说是在复兴了。虽然有些地方不是那么尽如人意,可是什么东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
另外,现在学筝的人还是很多很多的。我们班同学都有好多。不过学琴(讨厌在前面加一个“古”)的不多了。但是因为汉服复兴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而去学琴的。

汉服的文物啊,最著名的应该还是马王堆的吧= =还有我记得以前看过很多实物,不过不知道那些衣服在哪……褙子,袄裙,衤曳 衤散等都有实物。这些应该可以搜索到的。去图书馆找关于历史的书上面也有。博物馆里也有。(我们这小地方,没博物馆……)

好了,就讲到这了了……其实还是有很多可以说的……

牛尚周的生平

伟大的男红娘------牛尚周

牛尚周是位伟大的男红娘,是他,撮合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对夫妻:宋嘉树(耀如)和倪桂珍。这对恩爱夫妻,生下了宋霭龄、、宋子文、、宋子良、宋子安六个重要人物。

清同治十一年(1872)七月初八,江苏省嘉定县11岁的孩童牛尚周赴美国留学,他是中国第一批政府公派的120名留美幼童之一。

在美国,几位中国学生常常来到波士顿宋嘉树的丝茶店购买生活用品。很快,牛尚周和温秉忠(第二批、广东人)与店员宋嘉树成了好朋友。牛、温劝宋嘉树找机会到学校念书,以增进知识,将来回国好谋个理想的工作。

在他们的鼓动下,宋嘉树想要读书,不愿再当店员,但他的堂舅兼养父却不准,要他学会做买卖。

几经周折,宋嘉树进了北卡州的三一学院进修,一年后,又转到田纳西州的范德比特大学神学院学习。三年后(1885),宋嘉树毕业。校长马克谛耶主教是上海美国南方卫理工会布道团的负责人,他要小宋回到上海传教。

1886年1月,宋嘉树抵达上海。

来到中国,宋嘉树的身份极为尴尬:在中国人眼里,他是穿西装说洋话的外国人;在美国人眼里,他又是黄皮肤黑头发矮个子的中国人。小孩子叫他“洋鬼子”,大人则叫他“小矮子”。

在布道团,宋嘉树过得很不爽:只有15块钱的薪水--待遇很低;团里的美国人,谁也不愿带上他--受到歧视;吴侬方言,他一句也听不懂--人地生疏。

一年后,他被派往上海和苏州之间的昆山传教。

宋嘉树极为苦闷,一天,他一个人来到黄浦江边散心。

“查理,是你?” 突然,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。宋嘉树转过头,只见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立在他的面前。他高个儿,宽额,大眼,五官端正,容貌俊美,挺拔,潇洒,正是宋嘉树在美国时相识的牛尚周。这时的牛尚周已回到上海,开始,他在电报局工作,这时,他在江南制造总局(外国人叫“江南兵工厂”)充当帮办。

一番问候之后,宋嘉树向牛尚周倒出了自己的一肚子苦水。比宋嘉树长四岁的牛尚周理解他的孤独,决定给他介绍老婆。

宋嘉树叹气道:“像我这样的人,人家当面喊我洋鬼子,姑娘见我躲得远远的,哪一家敢招我这样的女婿?”

“别这样想,你这人,除了个子矮一点,人还是蛮精神的。姑娘有的是,怕是还攀不上你呢。”牛尚周安慰道。

回家后,牛尚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妻子。他和妻子商量,要把19岁的姨妹倪桂珍介绍给宋嘉树老弟。

牛尚周的岳母是徐光启的后裔,一家都信基督教。倪先生本是她家的家庭教师,结婚后,生了3个女儿。

旧中国崇尚三寸金莲之美,每个女子从小都要缠足。但是,小女儿倪桂珍一缠足便发高烧,于是,倪母便放弃了对三**的缠足,三**是双大脚。在当时,大脚,是婚姻的“困难户”。

但三**十分爱好读书,5岁学习汉字、书法和经书,8岁上过女子学校,14岁被送进上海培文女子中学,17岁中学毕业。她数学成绩好,会识谱弹钢琴。

牛尚周从美国波士顿回国后,跟倪大**倪桂清(也有写桂金)结了婚。牛尚周的表兄和学友温秉忠回国后,娶了倪家的二**倪桂姝(另看过秀珍一说)。

现在,他们要把三**倪桂珍介绍给宋嘉树。

周末,牛、温两人带宋嘉树来到教堂,偷偷观看倪**唱赞美诗。据说,宋嘉树见倪**脸颊丰满,笑靥动情,眼神温柔,身着翡翠色的旗袍,楚楚动人,是一见钟情的。

另一种说法是,1886年7月下旬的一天,几位中国籍牧师和教徒相约培文女校搞一次聚餐会。走进培文女校,便传来悦耳的钢琴声,宋嘉树径自朝琴声传来的地方寻觅而去,透过窗户,他看见了一位美丽的姑娘,她就是倪桂珍。

不管是哪一种说法,两人一见倾心,基本可以肯定。

牛、温两人趁热打铁,便又向倪太太介绍了宋嘉树的优秀人品。正在为三女儿婚事发愁的倪母,很快就应承下来,表示这门亲事可以考虑。

而这边,宋嘉树是个“一急四快”的性格:性子急,吃饭快,走路快,说话快,办事快。

宋、倪二人从相识到结婚,前后不到两个月,期间既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,也没有更多的浪漫约请。

1887年夏天,22岁的宋嘉树与19岁的倪桂珍结婚。

婚礼是按照基督教的仪式,在嘉定城西门外虬桥北堍的基督教堂“善牧堂”举办的。传教士克拉伦斯·里德主持了婚礼仪式。中午,倪家又举行了传统的中国家宴。客人来了不少,坐满了二十五桌。商业、银行、军界以及朝廷里的权势人物前来祝贺。

通过这场婚礼,传教士宋嘉树得到了丰厚的陪嫁、上层社会的地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,这正是宋嘉树在上海打拼所急需的。

当然,宋嘉树个人的长袖善舞,倪桂珍的“帮夫”,宋家对的精准投资,同样是宋氏家族出人头地,飞黄腾达的重要因素。

婚礼之后,宋嘉树带着新娘倪桂珍前往昆山度蜜月。

在此后的19年中,宋嘉树、倪桂珍夫妇生下了宋蔼龄(1889年)、(1893年)、宋子文(1894年)、(1897年)、宋子良(1899年)、宋子安(1906年)六个子女。

这一切,都靠了男红娘牛尚周的成全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也是他,成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“宋家王朝”。

曾就读于美国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的温秉忠,回国后担任苏州海关监督,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,官至清政府的二品大员。1907年,他把、两姐妹带到美国留学。